《中国教育报》6月25日报道我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匡列辉(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搬”到了校园内的同心园。 林俊任 摄
(本报记者 杨三喜 通讯员 周洁 林珍)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一群大学生来到湖南省益阳市秀峰公园烈士纪念碑前齐声诵读红色经典,纪念这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千年第一思想家”。
在“移动的马克思主义课堂”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培育的实践性,是近年来华体会电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大特点。学校以数万师生为“试验田”,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机制,走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的育人之路。
从“孤岛地”到“协同场”
“死板无聊”,是徐程涛以前对思政课的印象。徐程涛是华体会电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开始他觉得理工科课业繁重,做思政课作业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但一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上下来,他却体验到了思政课的乐趣。
开学时,老师布置了“微宣讲”课外作业,要求4—6人组成团队撰写以国家政策为主题的宣讲稿,形式可包括演唱、朗诵等。优秀的作品将被报送参加全校范围内的评奖。经过近一个学期的精心打磨,徐程涛所在的4人团队凭借作品《理论新飞跃、行动新指南、斗争新武器》获得了一等奖。
“它不仅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和传播国家政策,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演讲和团队协作能力。”主动适应微时代,在“微”字上下功夫,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人翁和创客。
“移动的马克思主义课堂”是华体会电竞思政课改革的一大特点。每门课程对应了一类移动基地,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等都成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如何突破思政课的“孤岛”困境,化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学院党委书记罗成翼介绍,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课实行价值观教育的追求、导引与渗透,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启迪思维、价值引导,自然科学类课程开拓眼界、培育理性、塑造品质,从而构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场”。
“搭建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为主的‘三位一体’育人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专业课的全覆盖、全融入。”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夏建文说,“现在学生们更愿意学了,更活跃了,思政课堂活起来了。”
从“单打鼓”到“三统一”
2017年3月,管理学院学生邓英鹏接到了中华骨髓库湖南省分库打来的电话,告知他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同年7月,邓英鹏在湖南湘雅三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益阳市年龄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邓英鹏的事迹在学校和地方媒体上进行了广泛传播,引发了良好的舆论效果。对于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学校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该校创新了宣传教育—示范引领—自我养成“三统一”的育人方式。一手抓传统渠道,校报、校广播电视台、学校官网和宣传橱窗,一手抓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传声达意,宣传教育引导人,形成了思想教育的“舆论圈”。
在每年新生入学季,华体会电竞新生除了参加常规的专业教育外,都要签署一份“诚信承诺书”。这份包括学术诚信、奖助贷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等7个方面共20条内容的承诺书,将伴随他们度过大学4年。
宣传教育、示范引领、自我养成“三统一”育人方式打破了传统培育渠道单打鼓、独划船的格局,化解了主渠道与一段渠之间不能形成培育合力的问题。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3月28日,一场例行的家长会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会议室举行。30余名学生家长与学院党委书记、辅导员共同就加强学风建设进行研讨。
家校协同机制是该校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人认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导致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沟通不畅,协同不好。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特别强调家庭、社会的参与度,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补互助、三管齐下。”学生工作部部长龙文说。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周岳崇每个工作日都排得满满的,但是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跟家长们介绍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顺利毕业所需具备的条件,说服他们更加关心和督促子女的学习。
打开学生花名册,周岳崇能讲出许多家校协同育人的故事。“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是听从家长的管教,到了大学,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快适应独当一面的生活,甚至影响到学业和未来,只有学校和家长共同负起责任来,才能让学生过好大学生活。”周岳崇说。
早在2012年,学院各二级学院就已经着手建立学生家长信息库。目前已经建立达3万人的家长信息库,通过分批次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家长教育管理作用。
通过构建起家、校、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形成了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网络,有效整合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功能,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大合唱的局面。
“‘三三三’模式,打破了过往教育思维定式,有效解决了知行脱节,培育渠道单一,学校与社会、家庭育人不协同等问题。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对象,全面调动、全员参与、全程调控,注重培育的整体性、立体性、实践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筑起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同心圆’,自强自爱与爱国爱党爱校的同心圆。”罗成翼说。